Skip links

Kickstarter vs Indiegogo:海外募資平台超完整解析,所有問題一次滿足

想在海外募資平台,不外乎就是在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兩大平台之間做選擇。兩個平台各有各的優缺點,今天我們將針對平台的表現和各項規範一一介紹,期望能幫助各位找到合適的平台,也更了解平台的運作。

平台流量

Kickstarter

對募資有點研究的朋友肯定都聽過 Kickstarter,光是從品牌命名就能對平台的訴求略知一二:推進產品開發的進程。平台上線至今,已經成功將品牌與募資劃上等號。

截至2024年一月為止,Kickstarter 的總募資金額將近 78 億美金,成功募款的專案超過 25 萬起,總募資人數將近 2300 萬人,且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為重複贊助者。根據流量監測網站 Similar Web 的數據顯示,Kickstarter 每月平均有將近 2000 萬的獨立造訪人。從募資規模和網站流量來看,Kickstarter 盤據募資界霸主的地位是毫無疑問的。

Indiegogo

很多人不知道 Indiegogo 其實比 Kickstarter 更早近進入募資圈。他們起初專注在獨立電影上,後期慢慢開發出新的募資品項類別。

相較於 Kickstarter,Indiegogo 在募資金額方面就沒有這麼公開透明了。不過我們一樣可以透過 Similar Web 了解 Indiegogo 的流量。根據統計,Indiegogo 每月平均有 560萬個獨立訪客,大約是 Kickstarter 的四分之一。

看到這個數子先不用太心慌,流量雖然是募資的一大環節,但影響案子成效的因素還有很多,跟著我們讀下去就對了!

平台類別

Kickstarter

Kickstarter 共有15大主類別和155個次要類別。其中以遊戲,設計,和科技類別為最大宗,募資金額分別是21億,15億,和13.6億美金。

比較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遊戲類別,佔Kickstarter整體募資金額近1/3 ,可見桌遊類產品在海外風靡的程度有多驚人。

Indiegogo

Indiegogo 劃分類別的方式稍微與 Kickstarter 不同,但基本上兩邊所涵蓋的產品類別都大同小異。Indiegogo 共有 3 大主類別(科技與創新 / 創意發想 / 社區計畫)和 28 個次類別。

哪些產品類型較容易成功?

我們上一篇部落格有針對適合募資的產品特質做解析,如果對募資還不太熟悉的朋友可以先讀讀看。

北美兩大募資平台的類別大同小異,但根據我們過往的經驗來看,兩大平台各有各擅長的品項,吸引到的受眾也有所差異。

我們推測,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可歸咎於跟風效應。當一起成功的案子在其中一方平台大紅大紫,很自然地就會吸引同領域的競爭對手前來。時間久了,平台就能累積該領域的忠實粉絲。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Kickstarter 有三分之一的募資人數是重複買家嗎?由此可見,經營受眾是募資成敗的一大關鍵。

以下我們整理了兩大平台各自擅長的領域供參考:

Kickstarter

  1. 遊戲 (桌遊、卡牌等等)
  2. 消費電子
  3. 設計
  4. 視覺文學 / 書籍
  5. 藝術/音樂/影視

Indiegogo

  1. 掌上遊戲機
  2. 電動自行車

哪些產品類型不適合募資?

多年操作北美募資案的經驗告訴我們,市場偏好新奇,有回饋感,且實用的產品,消費族群還是以 B2C 為主。如果能明確抓住客戶痛點,並提供有效解決方案,那案子十之八九不會跑得太差。

相對的,有幾個產品類別在募資平台上有絕對劣勢,因此凡是遇到這類客戶諮詢募資問題時,我們通常都不會建議走募資的管道行銷。

  1. 非遊戲相關軟體

無論是電腦軟體還是手機 app ,網路上有太多免費或便宜的資源讓消費者做選擇。消費者大多數沒有意願想要「預購」虛擬的產品,頂多將軟體視為購買硬體的附加品。

遊戲軟體算是個例外。遊戲軟體涵蓋了幾個前面提到的成功要素:有回饋感、新奇。只要透過適當的行銷操作和回饋設計,遊戲軟體也同樣有機會在募資平台上熱銷。

  1. B2B 類型產品

募資平台的主要受眾為一般消費者。他們不把平台當作電商來看待,而是抱著挖寶的心態,找尋有趣的專案或實體產品,買給自己或朋友,讓產品成為一個話題的開端。也因此,企業解決方案不是這群受眾所在乎或追求的。

  1. 禁止項目

很多客戶會覺得自己產品又不是刀槍毒品,在募資平台上架應該沒什麼問題。但翻開 Kickstarter 的創作者手冊就會發現,明文禁止的項目其實比想像中的還要複雜。

我們在下方整理了幾個最容易有爭議的項目:

  • 任何宣稱有醫療療效(包含診斷,治療,預防)的產品,如電子設備,書籍,軟體,營養品等。
  • 市面上已存在的產品,或在沒有改版或增添任何新特色的情況下,重新包裝既有產品
  • 能量飲和營養食品
  • 轉售產品。 所有回饋必須為創作者本身的創作,不得轉售他人物品。
  • 競賽,折價券,賭博,抽獎活動
  • 金融、貨幣或信貸服務
  • 旅遊服務(如度假套裝行程)
  • 電信服務(如預付費電話服務、通話付費服務)
  • 商業行銷服務。
  • 政治活動。
  • 沒有實體回饋的慈善活動

專案成功率

截至 2024 年 1 月為止,Kickstarter 共有超過25萬起成功專案,約 41%的募資達標率。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數據相當樂觀,實際上創作者是否能將產品生產完畢並送達消費者手中又是另一回事了,畢竟募資金額是由創作主本身自由定訂。

Indiegogo 的成功率就比較難去計算,因為數據方面,平台方給得相當保守,且很多時候,創作者選擇 「彈性目標」(flexible goal),即,創作者無需達標也能夠收到募資款項。 

Kickstarter vs Indiegogo – 金流差異

想必讀到這裡,大家對募資是不是更清楚了。我們現在就來介紹兩大平台在金流上的差異。

募款機制

兩大平台目前採用的募款機制分別為固定和彈性。Kickstarter 制度較嚴謹,僅接收固定的募款機制。這種做法能提供贊助者多一份安心,因為只有在達標後,贊助者才會被平台收取費用。案子如果無法如期達標,平台則不會向贊助者收取費用。

Indiegogo 則是採取兩種募款機制並行。其中,彈性募款機制是 Indiegogo 獨創的收費方式,讓創作者即便在沒有達標的情況下,也能立即跟贊助者收費,而平台方也能收取服務款項。由於 Indiegogo 針對兩種機制收取的平台費用皆一樣,因此大多數創作者會選擇彈性募款。

支援國家

Kickstarter 與 Indiegogo 皆有明文規定,創作者方必須具備募款地區之居民身份,且必須有當地銀行帳號及金融/信用卡。截至 2024 年1月為止,Kickstarter 共支援以下25個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荷蘭、丹麥、愛爾蘭、挪威、瑞典、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瑞士、盧森堡、香港、新加坡、墨西哥、日本、波蘭、希臘和斯洛維尼亞。

Indiegogo 則支援以下33個國家: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塞浦路斯、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香港、愛爾蘭共和國、義大利、日本、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耳他、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美國

放款時間

案子結束後,大家最愛問的問題就是「什麼時候才會收到錢?」針對這個問題,兩大平台都需要花約兩週的時間去處理計算款項,在扣除掉平台費和款項處理費後,才會將剩餘的金額匯入戶頭。

特別要注意的是,Indiegogo 會預留5%的訂金作為顧客退款的預備金。6 個月過後若這筆款項還有剩餘,平台會退還至你的戶頭。

贊助者扣款日

兩大平台針對扣款日的制度也稍有不同。Kickstarter 會在專案結束的才會扣款。這種收費對於贊助者來說會是一個比較令人心案的做法,但對創作者來說,算是個小缺點。因為除了必須等到專案結束後才能拿到資金外,許多贊助者在專案開始扣款時才會發現信用卡出現問題,無論是信用不足,卡片過期,或其他因素,導致卡片無法扣款。

如果是贊助者本身的問題造成卡片無法扣款,Kickstarter 是不會對創作者收取該筆款項的相關費用。一般來說,案子結束後大約會有3%左右的訂單遇到收款失敗的問題。

Indiegogo 則是會在贊助者贊助的當下立即扣款,創作者不必擔心扣款失敗的問題,不過贊助者在募資期間還是能選擇退款。

行銷操作差異

兩大平台在行銷操作上有些微的不同,我們今天就帶大家深入看看到底有哪些差。

Google Analytics

Google Analytics 是執行募資案必備的免費分析工具,它讓你能夠更了解頁面上的流量來源。兩大募資平台都能夠輕鬆與 Google Analytics 串接,到後台輸入追蹤碼即可,步驟簡單直白。

在 Google Analytics 後台設定選項中開啟電子商務追蹤碼,還可以更進一步對贊助者的購買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且兩大平台都能自動為你加入追蹤碼。

這裡唯一要注意的是,Kickstarter 與 Google Analytics 呈現的數據非常接近,而Indiegogo 的數據則常常有高估的情形,所以在評估募資走勢時,務必也有考量這點。

Google 廣告追蹤 

Google 廣告帳戶有追蹤代碼讓你能夠查看廣告成效。Indiegogo 後台已支援代碼植入,但 Kickstarter 還沒有這個功能,目前只能透過 Google Analytics 來追蹤廣告成效。

Meta Pixel

Meta 公司的社群平台 Facebook & Instagram 是造訪募資案最大宗的外部流量來源。透過 Meta Pixel 追蹤碼,我們可以得知許多重要資訊,如:有多少人因為你的廣告而購買,有多少人加入購物車後卻遲遲沒有下單,或是有多少人看到廣告後點擊至募資頁面,最後卻沒有下單。

Meta 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會不斷把你的廣告推播給曾經下單過的相似群眾,所以你的廣告永遠都會觸及到最合適的群眾,目前兩大平台皆支援 Meta Pixel。

內部追蹤連結

兩大平台目前都提供創建追蹤連結的功能,主要目的是讓創作者得知流量和下單的客源是來自哪些渠道。如專案與網紅有做推薦代言活動,也可以透過追蹤碼得知該檔活所帶來的效益。

平台促銷管道

兩大平台每月的獨立造訪人數加總起來超過數百萬,如果有機會利用平台的促銷管道,勢必會對案子的表現帶來龐大的影響。

Indiegogo 提供兩種促銷管道,第一是透過平台電子報,第二是首頁版面。如果你的案子表現不錯,平台通常會主動與你聯繫討論相關促銷管道。但合作的方式和費用不一,有時可能是提高抽成費用,有時可能是達到一定募資金額後,平台會免費在官方電子報中露出你的產品。

另外,Indiegogo 也提供一系列電子報的促銷活動,讓創作者能在專案執行的各個時程上於電子報中露出。

Kickstarter 對於平台促銷活動採取不一樣的做法。他們同樣也有電子報,首頁版面,還有最著名的 “Project We Love” 標章,但每一檔活動都不是有錢就能參加的。

Kickstarter 對於專案的挑選較嚴格,他們內部會有相關的人員去選擇新奇有趣的專案,有時即便案子贊助人數不高,但想法獨特,也會受到 Kickstarter 的親睞。案子愈具獨創性,愈新奇有,就愈容易受到 Kickstarter 的關注。

加購品

向上銷售在募資平台是一個很常使用的戰術。透過加購配件或周邊產品,你可以大大提高平均客單價。目前兩大平台都支援加購的選項,我們通常都會鼓勵客戶盡量開發相關配件來當作加購品來拉高募資金額。

獨家回饋

獨家回饋 (Secret Perks) 是 Indiegogo 特有的一套回饋制度。創作者可以從後台創立一組獨立連結,供單一贊助者下單。目前 Kickstarter 還沒有類似的機制。 

獨家回饋的機制提供創作者一套行銷的新玩法。不管是拿來當預熱活動的回饋,或是用來在 Facebook 打廣告,能夠運用的層面非常廣泛。

限定回饋

限定回饋指的是限時或限量的回饋機制。在 Kickstarter 的回饋設計介面中,創作者可以自由設計兩種限定回饋的機制。善用限定回饋可以為你的專案帶來更多流量,透過急迫感或稀有性,打造出回饋的層級。

Indiegogo 在這方面就沒有這麼豐富的選項了,創作者僅能設定數量上限。

其他差異

關於專案上架流程,我們還整理出更多重要的細節差異:

創作者幫助中心

兩大平台都提供可靠的創作者支援,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兩方的官網也都有提供非常詳盡的資訊,一個專案從無到有的問題都能找到解答。如果還是不清楚,你也可選擇聯絡客服,Kickstarter 甚至有 4 小時內提供 e-mail 答覆的機制。任何募資相關問題,你都不用擔心找不到人詢問。

小費制度

Indiegogo 在 2022 年加入了小費的制度,贊助者在結帳前會看到小費的欄位。要注意的是,小費不會進到創作者的口袋,而是全額由 Indiegogo 接收,且創作者無從關閉小費的選項。

雖然說它並沒有強迫贊助者一定要付款,但強制寄生在創作者的回饋上也是個滿不友善的作法。Kickstarter 則沒有這種制度。

上架規範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對於案件審核和專案的規範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從前面的內容可以看出,Indiegogo 走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平台。在上架前,他不會特別去審核每個案件。不過這也不是說他們沒有任何規範,如果你的專案不合乎規範,他們還是會採取必要的手段關閉你的專案。

Kickstarter 採取人工審核的程序,通常會花費 3-5 天的時間。我們在協助客戶於 Kickstarter 募資時,都會特別把這段時間考量進去。因為有時會遇到專案審核不通過的情形,上架審核我們通常會建議至少抓 7-10 天左右的時間比較保險。

平台準則

Kickstarter 的五大基本準則如下:

  • 專案必須產出能與大眾分享的事物
  • 專案相關數據必須誠實且清楚的公告
  • 專案不能為公益活動募款
  • 專案不能以股本作為回饋
  • 專案不能含有禁止項目

Indiegogo 的基本準則如下:

  • 禁止騷擾、仇恨言論、不實、詐騙、裸體以及露骨或暴力內容
  • 禁止賭博、投資、分紅、提及毒品或酒精
  • 每月必須至少向贊助者更新一次,且必須履行回饋內容
  • 禁止專案間相互推廣

除了以上基本準則外,兩大平台也有針對募資細節提出相對應的規範。

可操作樣品

Kickstarter 要求創作者必須在募資頁面上呈現宣稱的產品功能。樣品外觀不需要太精良,只需要透過影片和圖片展現產品技術,讓贊助者清楚知道你的產品是可實際實現和量產的就沒有問題。

Indiegogo 則沒有相關的規範,但如果你在頁面中有呈現「概念圖」,必須要加註說明,以免造成混淆。

運送資訊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蒐集贊助者的運送資訊在時機上稍微不同。Indiegogo 會在贊助者結帳的同時跟對方取得運送資訊。

Kickstarter 則會在案子結束後,透過募資問卷跟贊助者取得資訊。

產品規格設定

募資產品常常會有多種顏色、尺寸、型號等規格。在 Indiegogo 上,創作者可以輕易地設定產品規格,供贊助者在結帳前可以選擇所需的規格和配件。這方面 Kickstarter 就相對原始了,後台的回饋設計相當基本,贊助者只有在募資後寄送的產品問卷裡才能填寫產品規格。

募資後銷售

很多客戶在募資結束後還會想持續販售商品。在 Indiegogo 上,你可以直接把募資專案設定成 InDemand 專案,把募資頁面直接當作購物預購頁面使用。 

Kickstarter 目前還沒有此功能,如果想要持續導入流量販售商品,Kickstarter 在專案頂部有置入一個按鈕讓你導入外部連結。許多在 Kickstarter 募資的客戶會選擇在募資結束後,轉移陣營至 Indiegogo ,透過 InDemand 來販售產品。

這裡要特別注意,從 Kickstarter 轉到 Indiegogo InDemand 的創作者,每筆訂單會被酌收 8% 的平台費。

所以你到底該選哪個平台呢?

如果各位有耐心讀到這裡,想必對兩大平台的規範已經有一定的認知了,最後選擇哪個平台,還是要從產品性質,品牌走向等面向來做決定。

平台的選擇只是募資的第一步,募資要成功,上架策略的各個環節策劃才是募資最重要的關鍵。如果你最終還是無法下決定,那歡迎你立即與我們聯絡!我們能夠為你評估最適合的募資策略,讓你的產品發揮最大效益。